以下文章来源于育空河 ,作者码万祺
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可以记录因为地球自转而形成的优美星流迹。
美国医院在医保虽然利润不高,但却可以通过向商保病人收取高额费用来获得利润。但日本没有商保可以转移支付,医院的损失无法弥补,只能靠进行全链条延伸来弥补营收和利润的下降。大型医院或者医院集团都将形成自己的内部生态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这将持续挤压其他第三方的服务机构,包括急性期后的康复护理和检验检查。
与美国类似,日本医院优先发展急诊科来扩大收入。急诊科室是能带来高收入的急重症患者的主要来源,成为大中型医院的争夺重点,不仅大医院加大了对急诊的发展力度,中小医院也纷纷开设急诊科来获得病人,拥有急诊科的医院从2008年的186家增长到2019年的764家。
笔者感触:
高端医疗,从供需两侧印象来看,就是比较贵的每单元模块医疗或者多单元模块医疗。通俗作用,就是为医疗界增加收入,为有能力或有意愿的患者搭建消费之渠道。
如此直白、简单。那么高端医疗一定是要尽量放量,以体现在市场经济、公益性为主的医疗界的定位与作用。这启示我们:不仅外资可以做高端医疗,谁都可以做的。
就是县医院,为什么不能做?就是民营医院,为什么不能做?就是公立医院,为什么不能做?就是基层诊所,为什么不能做?就是村卫生室,为什么不能做?说说看。
如此直接、粗暴。那么高端医疗一定要变一变模样。还是仅仅看谁基础设施气派么?仅仅看谁能有正路子或者野路子搞到一些进口药耗么?关键要看谁、怎样看患者。
关于怎样看患者,国内高端医疗已经做得比较不错,医生并不着急赶走患者了。关于谁来看患者,还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必要性严肃性。笔者赞赏临床经验优秀的名医。
甚至哪怕没那么有名,但高端医疗平台、品牌以及患者临床获益要有能力做出客观评价,而且这个评价最值钱。高端医疗进入朴实无华高贵、信息公开透明的新时期。
感谢村夫日记平台对本文的启发。
笔者按:
下里,并非全是巴人。
阳春,也并非都是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