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沙银华 文章 来源于保险业风险观察
作者|银华金融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沙银华1
自秦始皇派遣徐福带领五百童男童女赴海外,追求长生不老药至今,人类几千年来都在追梦:人能活几百岁,人体器官能像机器零部件那样生产并自由替换。现在,随着生命科学产业的兴起,人类在几千年中所做的各种长寿之梦有望实现。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发生了两场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产业探险:其一,人类遗传基因信息的完整破译;其二,iPS万能干细胞的发现。这两大探险,构成了人类史上的两大重要发现,构成了生命科学产业的两大支柱,而生命科学产业则开始围绕这两大支柱展开。
20世纪80年代初露头角的生命科学产业,现在已越来越深入到医疗保健行业,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梦想。但是,新兴生命科学产业的出现,将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新科技成果,对百岁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尤其是将会对保险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呢?
本文将尝试对遗传基因的信息破译和iPS为代表的再生医学进行简要介绍和探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我国保险业将如何迎接生命科学产业的到来,如何预先做好应对的准备。
一、人类基因信息密码破译,生命科学产业初露端倪
(一)人类基因信息的密码被破译
1985年,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生命科学家们,聚集在美国哈佛大学,提出了一项破译人类身体奥秘——遗传基因密码的庞大计划,该计划被称为“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简称HGP)”, 1990年该计划在美国哈佛大学正式启动。HGP的设想和目标为要把人体内的基因密码全部破译,同时将破译后的结果绘制成一个完整的人类基因图谱。
2003年6月,HGP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成功破译了单个人体内所有的遗传基因(genome)的信息密码。
(二)破译遗传基因的排序信息后可预测遗传性疾病
成功破译遗传基因的信息,意味着一个人从出生时的遗传基因信息以及后来基因信息的变化等,可以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全部或部分把握其被检测的基因信息或该基因段的信息。
通过检测得到的基因信息,会向被检测者展示父母遗传的基因信息。检测机构可以将检测到的各种遗传基因信息,与正常基因信息对比,从而得出遗传基因信息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例如,在某甲的遗传基因信息中,有一段遗传基因,正常的基因排列为AGGTTA…CA…,而某甲的基因排列为AGGGTA…CA…,通过医学诊断得知,后一种基因排序有异常,而这种异常的基因排序引发癌症概率比较高。
因此,只要掌握本人的遗传基因排序信息,就有可能发现自己遗传基因排序方面的异常所在,可预知可能存在某种重大疾病的隐患,再根据大数据进行预测,推测大约若干年之内,上述疾患可能出现。例如,癌症、脑溢血、糖尿病等与遗传基因有关的重大疾患。
(三)遗传基因密码破解后,医学临床运用开始
200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基因组项目时,为破译一个人的遗传基因信息,检测时动用的设备、试剂、检测数据等费用高达1亿多美元。
2012年3月,美国的基因检测分析设备研发成功,并可商业化,其检测费用降到1000美元,并于2013年秋推向市场。
目前为止,从各种媒体上可以查阅到的医学临床运用大约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基因检测(主要是基因测序)。目的是找到基因异常处,预测将来可能会因基因异常而引发的重大疾病。这种预测,目前尚未建立大数据库,因此,预测的准确性存疑导致其尚未能进入临床使用阶段。
第二,基因编辑。2018年广东省违法基因婴儿编辑事件,我们不去评论其事件的违法性,就基因编辑而言,已经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将来合法并符合人们伦理道德的临床基因编辑技术将展示在人们面前,可利用基因编辑,做患者的康复治疗等。
第三,运用基因技术制药。如前所述,运用基因技术制药造福人类,已经崭露头角。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2020年开始在全球大流行,而针对这种新冠病毒的有一种mRNA 疫苗,就是利用基因做成的。可以预测,将来基因制药将成为制药业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使用于临床的基因药,也将逐渐普及。
二、iPS万能细胞发现,再生医学崭露头角
当我们在深切关注人类遗传基因信息(genome)被破译以及其今后发展动向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另一项生命医学中的重大发现已经悄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就是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的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研究的iPS万能细胞问世。
(一) ES细胞艰难问世,触及伦理道德底线
1998年11月,美国生命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人工合成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简称为ES细胞)。其是从人的受精卵中提取细胞,经过各种技术加工制作而成。由于该细胞是从受精卵中提取,与伦理道德、法律和宗教信仰冲突。
因为受精卵已经具备生命的特征,若从受精卵中提取细胞,该受精卵必然遭受毁损,而不再具有生命力。
(二)iPS万能细胞的登场,奠定了再生医疗兴起的基础
2007年11月,日本京都大学传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消息,该大学的山中伸弥教授从人的皮肤中提取细胞,人工合成出万能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简称为iPS细胞)。
1.iPS细胞的特点
iPS细胞的人工合成过程,与ES细胞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iPS细胞的出现,解决了ES细胞的伦理道德、法律、宗教信仰难题。这种人工合成细胞的来源与ES细胞从受精卵上采集不同,iPS细胞是从人的皮肤上采集,避免了伦理道德、法律、宗教信仰上的风险。第二,iPS细胞将不受数量限制。iPS细胞从人体的皮肤上采集,其采集源受限程度低,容易采集,远比ES细胞以受精卵为采集细胞来得容易,可使用于普通再生医学的临床。第三,iPS细胞从患者本人身体上提取,无排异现象。
2.iPS细胞在再生医学中已露锋芒
2012年6月8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京都大学的iPS细胞研究小组成功人工合成和培养出人的微型肝脏,还人工合成和培养出一条人的血管。2021年10月,日本京都大学开始研究利用iPS细胞人工制作gamete(配子,形成受精卵的精子或卵子) ,以解决不孕难题,将给不孕夫妇带来福音。
以ES细胞为先导积累的再生医学的经验,以及iPS细胞的出现,更是带领再生医学蓬勃发展,显示人们已经踏入了探究生命奥秘的轨道,通往知晓和把握生命奥秘的领域,人类社会数千年来坚定不移地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渐渐清晰,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
三、生命科学突破瓶颈,产业化已经铺开
本文介绍的两种新的生命科学技术(以下简称新技术)问世后,经过将近十年的研究,以及推进临床化和产业化,主要有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器官再生。iPS细胞的临床实用,已经开始带动世界范围内的再生医疗产业的发展。利用iPS细胞的特性,人工合成和制造各种人体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将变为可能,其有望逐渐进入实用临床化。再生医疗的产业化,其时间表已经开始启动。
第二,基因疗法。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可能根据遗传基因信息对DNA进行操控,从而诞生许多新的治疗方法。我们已经可以接触到的干细胞回输技术(NK细胞防癌抗肿瘤治疗),现在已经可以利用该技术对癌症术后或化疗期间进行辅助性治疗。今后,人们可以利用检测手段得到遗传基因的信息,同时可以利用iPS细胞的特性,在克服癌症等目前无法治愈的疑难病症中,拓展和推进其产业化进程。
第三,基因制药。利用遗传基因信息开发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基因治疗药物,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以后将成为制药业研发新药的新方向。在人体中有10万种以上的蛋白质,而目前仅3000种左右用于医药品研发。尚有9万种以上的蛋白质,将有可能随着生命科学技术产业的推进,逐渐用于制药业的新药开发。随着上述临床化和产业化的推进,许多目前尚无治疗方法或药物的疑难杂症,其难题将逐一被攻破,延长寿命的梦想和长寿社会将有可能实现。
四、生命科学产业兴起,保险行业将如何应对?
保险行业是在近几次产业革命中得到迅速发展的朝阳产业,面对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传统的保险行业将如何积极应对?
保险行业内有法谚:“无风险则无保险。”如何根据风险的大数法则来预测风险发生率,这是在明确风险来源的前提下,再来预测风险的发生率,继而通过精算,计算出与预测风险相吻合的保险费率,使风险发生率与保费收入维持在一个平衡点,即必须保证根据实际发生风险率支付的保险金与收取的保险费,能做到收支平衡3。因此该法谚亦是现代保险业经营的基础。这个法谚有两个特点:第一,在承保之前该风险尚未实际发生,排除该风险已经发生并产生损害后再投保;第二,该风险是不可预知的。排除已知或预知风险一定会发生。
(一)如何回避承保前的“逆选择”风险?
1.什么是“逆选择”风险?
保险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时,对保险标的的各种风险发生率都经过经验数据的科学计算和预测,并根据大数法则的原理将其预测的风险率和可能发生的理赔损失进行精算,精确计算出保险费率。根据保费的收入,来保障预测风险发生时,有足够能力来支付需要理赔的保险金。如果不属于理赔范围的风险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赔付后,这不仅对保险公司经营有一定的风险,而且对所有该险种的参保群体,也是不公平和不利的。
因此,保险公司会通过体检和投保人自我如实告知身体健康状况的方法,对投保人是否携带可能患有疾病的风险,例如保险人会参考血压、血脂、胆固醇指标、各种结节等情况进行风险选择。这种保险风险选择就是保险行业中所说的“风险选择”。
而投保人明知已经可能会患重大疾病而投保时,没有向保险公司如实告知身体状况,这种是违反保险法规定的“告知义务”的。这种行为其相对保险公司的“风险选择”而言,在保险行业中被称为“逆选择”。
2.对“风险选择”和“逆选择”的影响
遗传基因信息的破译会带来这样的效果,就是当一个人出生后,其出生所携带的各种遗传基因的信息的排序是否有排列异常的部分,通过基因临床检测可得知,一个人遗传方面的基因信息将有可能为人们所先知先觉,这对人寿保险业的传统经营方法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倘若此信息为保险公司在投保前获悉(假设在投保前,保险公司安排检测遗传基因排序时获悉),那么保险公司将会根据遗传基因排序检测获取异常信息,拒绝该人购买人寿保险。
目前,保险公司一般通过体检的方法,或通过投保人履行告知义务来选择处于低风险率的状态,并达到健康体标准的被保险人承保。如果将来保险公司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加上检查遗传基因的话,希望通过检测手段掌握被保险人的遗传基因信息来进行“风险选择”,那么,凡是通过检测发现遗传基因排序异常,若干年后容易引发某种重大疾病者,全部拒绝承保,保险公司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以及风险掌控原理就无法按照目前的经营模式继续展开。因为如果这样,有违保险经营赖以成为产业化的风险理论基础,会使人寿保险公司处于毫无风险可言,只赢不亏(只收入保费,不用支付保险金)的境地,明显有失公允,保险就失去了意义,有违商业经营的竞争原则。
第二,如果人们都能简单掌握自己的遗传基因信息,那么,就会出现遗传基因信息中与重大疾病有关的排序无异常的人,不愿意购买保险;与此相反,有异常者则都想加入保险。这种“逆选择”倾向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将面临的是对自己不利的一面,且面临道德风险的挑战。其结果是保险公司的经营将陷入困境。
第三,假定投保人事先得知上述被保险人遗传基因异常的信息,而在保险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投保。这种情况下,投保人有没有向保险公司履行告知上述遗传基因信息异常的义务?
现行保险法并没有规定,投保人需要将尚未发生疾病的遗传基因异常信息也列入告知内容。如果将已经预知而尚未发生的疾病也列入告知范围,那么,假定投保人故意隐瞒投保后,被保险公司有所察觉,而认定为违反告知义务宣布保险合同无效的话,也将陷入上述困境中,有违现代保险公司的经营原则。
3. 西方国家修法,限制投保人提供基因信息
十几年前,当遗传基因破译和iPS细胞问世时,一些欧美国家随即引起重视,纷纷出手修法或制定新法,以立法来制定市场和人们对上述新事物的规则。如:
(1)法国、奥地利制定生命伦理特别法。
(2)比利时、丹麦修改保险法禁止人寿保险公司利用遗传基因信息进行“风险选择”。
(3)英国的保险界进行自主规定,表示须得到严格的审查后,保险公司方能利用本人的遗传基因信息。
(4)荷兰制定了关于人寿保险医学审查的特别法,对保险金额在一定范围之内,禁止要求投保人提供遗传基因信息。
(5)美国的有些州也制定了一些规则,有的表明在加入医疗保险时,禁止对遗传基因信息的不同持有者采取不平等的措施。
4.我国亦应尽早制定对应策略和保险规范
我们暂时无法对欧美各国所采取的各种规则加以评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遗传基因信息的破译和iPS细胞的问世,给人类医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的进步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投保人提供基因信息,或在保险公司利用这些信息上,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运行规则和防止道德风险出现的限制。
(二)保险产品可以承保哪些风险?
1.寿险产品将如何确定保险范围?
根据目前新技术适用临床及进入临床的情况看,如基因测序、各种基因检测、干细胞回输、人体基因编辑、人工合成各种器官(眼角膜、神经、血管等)及即将进入临床的iPS细胞人工制作配子等,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目前,这些风险暂时还没有相对应的保险产品。
保险公司该如何测定各种风险的发生率?如何确定哪些风险属于可保范围?哪些风险属于免责范围?
2.可承保的风险范围
目前,可以考虑将新技术所带来的各种新风险,列入现有的保险产品中,或以附加保险或特约条款的方式加以承保。例如,新技术的高额治疗费用、后遗症风险、无疗效风险、医治者责任风险等。
虽然因缺乏经验数据而暂时无法提供十分准确的预计发生率,但并不影响保险产品的设计和试验性推向市场,以积累和获取经验数据。
3.免责范围
除了传统保险产品的免责范围外,对新技术的运用有可能发生的伦理道德风险,不应列入保险产品的保险范围之内,需要将其列入免除责任范围之内。例如,人体基因编辑、iPS细胞人工制作配子等。
前者国内已经出现进行婴儿基因编辑的事件,该行为明显违法、违反伦理道德。后者的新技术尚未推向市场,如果推出后,有可能涉及配子的民法总则中的婚姻、物权、侵权责任,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还可能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因此,此类风险不是保险公司能够通过经济补偿原则解决的,只能交给法律或行政机构去解决。
(三)跨领域风险如何设计保险产品?
如果新技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生医疗事故(以下简称新技术事故),而该事故是因新技术的产品质量问题或技术原因导致,那么这种归属于产品瑕疵而发生的风险,在寿险产品中不会包含。现行的医院或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因此类机器故障或机器本身的瑕疵引起的事故处理方法,一般是向生产该医疗设备、各类药物包含各类试剂、医疗用品的厂家提起赔偿损失的请求,厂家则一般会投产品责任保险(Product Liability Insurance,简称为PL保险)4,万一发生上述事故,保险公司将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承担赔偿责任。
新技术事故,与上述一般医疗设备、药物、医疗用品的质量问题而发生的事故有所不同。新技术大部分是利用医疗机构外的技术,在医疗机构内部完成操作。如干细胞回输,其技术以及干细胞培养所需要的各种化学药物需要专业机构提供,但是具体提取细胞、培养干细胞、回输等过程,基本上是由医疗机构操作。如果因干细胞回输后出现问题,包括治疗过程中发生死亡、伤残、严重后遗症等事故,应该承担的责任该如何区分?现在保险市场上的PL保险是否能涵盖上述风险?
是否可以将这些围绕新技术的风险,归纳到一个篮子里,形成跨越领域的保险产品?如果可以这么考虑,那么如何细分责任,如何将这些责任放到保险的篮子里,为新技术提供合适的保险产品,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
五、国内保险界有待研究对应策略和保险规范
目前,遗传基因信息的破译和iPS万能干细胞的发现将引发生命科学产业的兴起,尚未在国内的保险实务界和理论界引起反响,但是如果同欧美各国那样,在尚未对遗传基因信息的利用普及以后可能会带来怎样的作用和副作用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和论证之前,匆匆忙忙制定一些措施的话,很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笔者以为,目前新技术已经逐步进入应用阶段,很多新的基因疗法、再生医学技术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眼前,保险界和保险法理论界,可以在充分分析研究和广泛听取有识人士的见解后,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使用新技术的法规,通过立法和行政规章制度来规范使用新技术,规范新技术的市场自由竞争规则,防止出现各类道德风险。因此,呼吁国内立法机构及科研机构行动起来,尽早实现科学立法,造福人类社会。
1.曾任日本生命保险基础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中国太平保险服务(日本)有限公司 总经理、董事。
2.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因和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山中伸弥教授获得。2006年,山中伸弥教授把4个关键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入小鼠的成纤维细胞,使其变成多功能干细胞,在日本被称为“万能干细胞”。这意味着未成熟的细胞能够发展成所有类型的细胞。
3.这里不计算其他的费用,例如,人工费用、系统费用、管理费用、办公楼租金、办公用品费用、各种税收、商业营利等。
4.产品责任保险是指以产品制造者、销售者、维修者等对产品质量问题而承担的责任为承保风险的一种责任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