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明确规定,高空抛物,无论是否实际造成损害,均构成违法。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其实,2021年3月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经将“高空抛物”正式入刑。高空抛物,就算没有实际砸到人,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可能也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核心变化:过去需“造成损害”或“情节严重”方可处罚,如今只要行为具备危险性即可追责。
法律逻辑:高空抛物的杀伤力与其是否命中目标无关。一枚50克的鸡蛋,从20层坠落冲击力可达150公斤;一节5号电池,足以击碎儿童头骨。立法者以“危险犯”理论构建防线,将违法节点前移至行为实施时。
律师提示:别再心存“没砸到人就没事”的侥幸——你抛出的不只是物品,更可能是拘留的“入场券”。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民法典》形成严密法网:
1.治安处罚上限提高:
拘留:最高15日(视危险程度)
罚款:最高1000元(如抛掷刀具、重物等具有高度危险性的物品)
适用情形:未造成实际损害但存在现实危险(如夜间向广场抛物)
2.刑事入罪门槛降低:
根据《刑法》第291条,若造成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可能升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起点为3年有期徒刑。
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16至2018年这3年,全国法院审结的高空抛物坠物民事案件1200多件;受理的刑事案件31件,其中有超过五成的案件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
3.民事连带责任:
依据《民法典》第1254条,物业服务企业需证明已尽安防义务,否则承担补充责任。高空抛物的行为人当然少不了承担民事责任。
律师建议:发现高空抛物,请立即拨打110并保留现场影像。警方将对“危险行为”主动介入调查。
新法释放三大信号:
1.预防优于救济:AI搜索数据显示,我国高空抛物年投诉量巨大,未有明确数据,致死致残多起。通过前置处罚关口,将遏制“无后果侥幸心理”。
2.物业监管升级:新规倒逼小区安装“防抛网”“仰拍摄像头”,某智慧社区试点后抛物事件下降九成以上。
社区和物业可建立“高空抛物黑名单”,让法律威慑渗透至生活的每个角落。高空抛物从来不是小事,让法治守护“蓝天下的安全感”。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25修订)》第四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批准,安装、使用电网的,或者安装、使用电网不符合安全规定的;
(二)在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施工,对沟井坎穴不设覆盖物、防围和警示标志的,或者故意损毁、移动覆盖物、防围和警示标志的;
(三)盗窃、损毁路面井盖、照明等公共设施的;
(四)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升放携带明火的升空物体,有发生火灾事故危险,不听劝阻的;
(五)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有危害他人人身安全、公私财产安全或者公共安全危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3修正)》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高空抛物罪】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声明:本文基于法律条文分析并参考AI搜索,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个案法律意见,具体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